霖得泓律师事务所,欢迎您!
400 660 6896关注我们
关注我们

得泓之声

当前位置:首页 > 得泓之声 > 行业新闻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得泓有甘霖而不语

得泓之声
上海霖得泓律所解读“赠房养老”纠纷:家庭责任与法律保护的微妙平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顺长辈是一项极为重要的美德。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许多老人选择将自己的房产赠与子女或亲属,以换取晚年的照顾。然而,当一场原本充满温情的赠与变成一场法律纠纷时,往往令人痛心。今天,我们要讲的案例,正是关于一位上海老伯与妹妹之间复杂的赠房养老纠纷。这不仅是家庭情感的博弈,也涉及到法律对老年人权益的保护。让我们从法律的视角,重新审视这段充满温暖与矛盾的家庭故事。

 

一场病痛与一份决定

72岁的张为福,身患多种慢性疾病,生活逐渐陷入困境。没有儿女,唯一的亲人是妹妹张阿妹。张为福早已意识到,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自己已经无法再依赖年轻力壮的身体,而必须依靠亲人的照顾。于是,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病倒之后,他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将自己名下唯一的房产赠与妹妹,换取晚年的安宁与照料。

但是,张为福的决定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赠与行为。这份看似充满善意的契约,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法律关系和潜在的家庭纠纷。张为福与妹妹达成口头约定,妹妹将照顾自己,并确保房子不再被出售。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约定的执行并不如张为福所期待。

 

从希望到失望的转折

张为福在妹妹的安排下搬进了一间新的租赁房,但很快发现,这个新家与他之前的居住条件有天壤之别。虽然有保姆照料,但生活质量的骤降让他倍感失落,心情也愈发沉重。更让他失望的是,妹妹开始拒绝归还他的一些个人证件,且未经允许擅自取走了他银行账户中的42万元存款。

最让张为福难以接受的是,他发现自己的房屋被转卖给了妹妹儿子的前妻,自己赠与妹妹的房子彻底“没了”。这让他痛心疾首,也为自己的决定感到后悔。在困境面前,张为福做出了一个决定:起诉妹妹,要求撤销赠与合同,并要求归还房屋和存款。

 “赠房养老”纠纷:家庭责任与法律保护的微妙平衡

亲情与法律的碰撞

当案件进入法庭时,张为福和妹妹张阿妹的对立愈加尖锐。妹妹为自己辩护,表示自己一直在照顾张为福,虽然有些行为存在争议,但她没有中断对哥哥的照顾,并且承担了相当一部分生活费用。然而,张为福认为妹妹私自转走存款且转卖房屋,显然违背了当初的约定,已经严重侵害了自己的权益。

法院审理时指出,尽管张为福提出了赠与合同撤销的请求,但根据法律规定,只有在赠与人遭遇“严重侵害”其合法权益的情况下,才有权撤销赠与合同。法院认为,尽管张阿妹擅自提取存款的行为并不妥,但并未达到“严重侵害”的程度。法院还特别指出,张阿妹虽存在瑕疵行为,但依然履行了赠与合同中的照料义务,支付了房租、保姆费等费用。

最终,法院驳回了张为福的诉讼请求,认为张阿妹的行为没有达到撤销赠与合同的标准。

 

霖得泓言:亲情与法律的平衡,守护老人的权益

这起事件让我们看到了“赠房养老”背后深藏的风险与挑战。在处理类似问题时,不仅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更需要法律的保障。赠与合同作为一项法律行为,需要双方明确的约定和书面合同,以避免未来的争议。对于老年人而言,他们的晚年生活及财产应当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避免被亲属侵害或忽视。

上海霖得泓律师事务所的主任律师王律师说:“从法律角度来看,赠与房产并不是简单的转移财产。赠与合同一旦签订,受赠人就有义务履行照顾赠与人的责任。如果受赠人未能履行这些义务,赠与人是有权追究其责任的。张为福的案例中,虽然妹妹的行为存在瑕疵,但法院认为她在履行照顾义务方面并没有严重失职。因此,张为福的赠与合同被法院认为仍然有效。

在这类家庭纠纷中,最重要的是在赠与之前明确权利与义务,最好通过书面形式约定。如果张为福当初能够要求妹妹签署书面协议,或许就能避免这些不必要的法律争执。无论如何,老人应当被法律特别保护,特别是在财产和照料问题上。作为家庭成员,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保障老年人的权益。”

赠房养老是一项极为重要且复杂的决策,涉及到财产和亲情的双重因素。在做出类似决策时,务必考虑法律风险,签订详细且明确的书面协议,以确保彼此权益得到保障。上海霖得泓律师事务所专业提供家庭财产及老年人权益保护的法律咨询与服务,如遇类似问题,欢迎随时联系我们4006606869,保护您的合法权益。

  2025-02-27    53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T13371912692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