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泓之声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得泓有甘霖而不语
生活中,手机没电的紧张感,想必大家都经历过。共享充电宝的诞生,无疑让许多人松了一口气:商场、餐馆,甚至便利店,只要扫一扫,便能满血复活。然而,最近频频被吐槽的“价格刺客”现象,正在让它从“救星”变成“刺客”。每小时4元、6元,甚至10元的价格,你还敢随手拿起那个熟悉的小盒子吗?
“2元”背后的“大坑”
前几天,我的朋友小赵在餐馆用餐,突然发现手机电量告急。她毫不犹豫扫了一个共享充电宝,心想:“2元,这价格还能接受。”结果还回来后,账单显示:2元/30分钟,一顿饭充电花了10元。这一幕像极了电影情节中的反转,让人哭笑不得。
小赵的经历不是个例。根据调查,有不少人像她一样,抱怨价格标注不清晰、租用时长精确到分钟却按小时计费,甚至还过不了多久就因设备故障被额外扣费。我不禁想问,共享充电宝是不是忘了初心?
高价“背刺”的理由
我查阅了一些资料才知道,共享充电宝行业的经营模式可谓五花八门。商家利用“分场景定价”的规则,根据城市、商圈热度和人流量调整价格。景区10元一小时、普通商场4元一小时,一些热门商圈的封顶价格甚至飙到40元。谁说价格上不去的?
企业的说法是,运营成本高,竞争压力大。但作为消费者,我觉得这个理由站不住脚。涨价可以,但应该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而不是让消费者埋单时才发现“被刺了一刀”。
从便捷到心累
小崔,是我身边共享充电宝的重度用户。每次聚会,他的手机都是全场最先“阵亡”的。结果有一天,他惊讶地发现,一年里竟花了1200元租充电宝!“我宁愿买10个!”他直呼自己被“坑傻了”。这让我想起,自己也曾在某次加班后发现租金高得离谱,还错过了归还点,罚了双倍费用。
我发现,很多问题的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共同点:这个行业缺乏有效的监管。从乱扣费到难联系商家,再到标价不透明,消费者的权益常常被轻视甚至侵害。问题久拖不决,难怪大家开始用脚投票。
霖德泓言
在我看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商家的自律,更需要外部力量的介入。比如,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推出的“5分钟免费充电”模式,就是一个好点子。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当加大监管力度,制定更严格的行业规范,让商家在保证盈利的同时,也能为消费者提供真正的便捷。
另外,作为消费者,我们自己也要“长个心眼”。在使用共享充电宝前,记得看清楚价格说明,租借后要及时确认是否归还成功,并保留好相关凭证。如果遇到不合理收费,果断拿起法律武器,依法维权。
共享充电宝的初衷,是缓解大家的“电量焦虑”。但在逐利的道路上,它却渐行渐远。作为消费者,我们期待它能摆脱“刺客”标签,重新回归便民服务的本质。而如果您在共享充电宝或其他消费纠纷中遇到问题,也可以联系上海霖得泓律师事务所4006606869。我们始终愿意为您提供专业的法律支持。